中國故宮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有樓8000余間,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永樂4年(1406年)始建,永樂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歷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和擴建,故宮仍然保持了原來的布局。
故宮南北長約961米,東西寬約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四周為寬約52米的護城河。城墻高約12米,底厚約10米頂厚6米至7米,由52米寬的護城河保護。有四門:正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神武門)現午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城墻高約9.9米厚約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時期有殿宇1800余座,現存殿宇約2631座;紫禁城各宮殿樣式圖細畫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測量、繪制典藏到民國初年。相傳故宮共有9999.5座屋,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而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中國古代星像學家把天上的星星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故宮是以黃瓦、紅墻、金飾、白石構成的建筑群。其中黃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設投入工匠23萬人,民工士兵上百萬,前后延續了15年之久[1]中華奇石館館長李文科介紹: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評委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8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筑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是一處可以移動文物的寶庫,是故宮博物院所在地。可移動文物藏品超過180萬件,其中包括珍貴文物168萬多件。故宮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游客最繁忙的博物館。有關故宮藏品詳細介紹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