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范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日本投降后,就成為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朝鮮戰爭結束后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歷史
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朝鮮半島這個曾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于中國的王國受到了日本的統治。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并朝鮮半島,使它成為一個被征服的省份。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盟國首腦在商議戰后國際安排時也談到了朝鮮的命運。在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蔣介石和丘吉爾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對朝鮮問題是這樣說的:“我三大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緊接著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又與斯大林討論了朝鮮的前途問題。斯大林說他看到了《開羅宣言》,并說朝鮮應該獲得獨立。他還同意在朝鮮能獲得完全獨立以前,需要有那么一段準備時間,也許需要40年。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再次談到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斯大林舉行會晤,在兩人談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后,羅斯福提出討論領土托管問題,并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鮮人民做好自治的準備之前,“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大概是鑒于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絕過美國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戰后對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進行托管的方案,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建議還是應該邀請英國參加托管。于是,戰后由中、美、蘇、英四國對朝鮮實行臨時托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下來。但會議文件并未具體談到托管朝鮮的問題,只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托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后達成協議的事情”。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后,于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見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沒有改變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
然而,由于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引起了遠東軍事和政治局勢的突然變化,于是在四大國尚未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達成具體協議之前,首先要解決美國和蘇聯分別在朝鮮半島對日本軍隊進行受降以及實行軍事占領的問題。這時,便引出了三八線的劃分問題。
北緯38度線原本是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雖然在朝鮮半島境內的這條長約300公里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但是其本身并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人為地從軍事或政治上利用這條劃線,最早是由日本和沙皇俄國提出來的。1896年日俄密謀瓜分朝鮮,日本曾向沙俄秘密提出以三八線為分界線。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沙皇也曾做出決定,俄國只控制三八線以北,聽憑日本在三八線以南任何地方登陸。但這兩次劃分均因雙方利害沖突而未能實現。
真正使三八線成為從軍事角度利用的分界線,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朝鮮駐軍的兵力部署進行調整時實現的。1945年2月,日本把部署在朝鮮半島的日軍以三八線為界劃分為兩部分,北部的軍隊歸關東軍指揮,南部的軍隊為大本營所屬。后來,針對蘇聯可能參加對日作戰的情況,日本大本營提出了把全部駐朝日軍劃歸關東軍指揮,并由朝鮮總督兼任關東軍總司令官的方案。但5月7日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帶著這個方案去見裕仁天皇時,遭到天皇拒絕。 這樣,三八線在實際上就為后來蘇聯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對日本關東軍作戰,而美國則在韓國和日本列島與大本營直接指揮的日軍作戰提供了客觀依據。
然而,三八線事實上被美蘇兩國加以利用,又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在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之前,美蘇兩國沒有就各自的作戰區域進行明確劃分。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軍事首腦曾同意,在蘇聯參加對日作戰以后,應當在朝鮮半島整個地區就美蘇兩國的空軍和海軍的作戰范圍劃一條界線。其目的顯然在于避免在戰爭中發生誤會而混淆各自承擔的責任。至于在地面上的作戰或占領區域問題,則根本沒有討論。對于美國來講,太平洋戰爭的核心是解決日本問題。因此,盡管當時的三軍參謀長馬歇爾要求杜魯門授權麥克阿瑟在戰爭結束后的短時間內,派一個師在釜山登陸,此外還應占領漢城和清津,但那都是在結束對日作戰之后的事。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軍總參謀長告訴馬歇爾,蘇聯在對日宣戰后將進攻朝鮮,并問美軍是否可以為配合這次進攻,在朝鮮海岸實施軍事行動。馬歇爾明確回答,在日本未被摧毀,日本在朝鮮半島南部的軍事力量未被消滅以前,美國不準備對朝鮮半島實施兩棲作戰。 據杜魯門回憶,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想到,不管是美國的或者是蘇聯的地面部隊,會在短期內進入朝鮮半島。杜魯門確信,國際會議上從來沒有討論過以三八線作為在朝鮮半島的分界線這個題目。
蘇聯突然宣布對日作戰和與此同時日本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兩件事, 使情況發生了急促變化。當蘇聯軍隊向滿洲和朝鮮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時,距離朝鮮最近的美國地面部隊還遠在600英里以外的沖繩島。因而日本戰爭機構的突然崩潰,在朝鮮半島造成了真空局面。正是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由美國方面迫不及待地提出了美蘇雙方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和接受日軍投降的具體分界線問題。